尊敬的班主任赵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时至傍晚景更美,岁入金秋吉日多。刚刚送走了中秋明月,即将迎来国庆佳节,而今天,2018年9月28日,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我们,这些已年逾花甲古稀的陕西教育学院中文八四级的师生,在阔别多年之后,相聚在古都长安,这是我们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幸事啊!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自1986年我们从陕西教育学院毕业,至今恰恰三十二年了。三十二年前,我们曾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校园生活,彼此相处相近,相交相知,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人生回忆。三十二年来,我们奔波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为事业,为工作,为家庭,为生计,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我们也许无暇时时想起,却从来没有彼此忘记。岁月沧桑朱颜改,只是情不变,陕教院两年的进修生活,使我们结下了永远不解的师生缘同窗缘,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师生情同窗情!
三十二年前,我们作为文革后陕教院第一届本科生,跨进了这所高校的大门。短暂的两年校园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浪花泛起的一瞬,然而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却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
当年的我们,由于文革的耽误,生活的坎坷,家庭的拖累,个人的不顺等等原因吧,已误过了上大学的葱茏岁月。就像本该拔节分蘖扬花抽穗却偏遇风旱雨涝的庄稼,同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是不幸的!然而,比起同龄人来,我们又不能不说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们抓住了成人高考的好机遇,我们挤进了上大学的末班车,我们了了心中愿,圆了大学梦!正如一位同学给我的毕业留言:“红已稀,绿已稀,亏得东风着地吹,残花重綻枝”。我们不敢自称是天之骄子,我们却也为自己的运气而自喜,而庆幸!我们怎能不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进修机会!
记得一次上课时,窗外不断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施工队在搞楼体外墙维修。我推开窗子,对吊在半空中的工人喊道:“嗨!能不能停下来,我们在上课!”我特别强调“上课”,那是多么高贵而神圣的事情!“停下来,停下来谁给发工钱?”工人摘下了头上的安全帽,冷冷地回了一句,“我这是在干活!”。似火骄阳下,我看到了湿漉漉的头发下一张还带着几分稚气的脸。他几乎还是个孩子,他本该坐在教室里上课,他本该在校园操场上潇洒,然而他要干活,他要下苦,他要养活自己甚或家人!那一刻,我又一次体会到了芸芸众生的艰辛和无奈,又一次明白了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不该总是抱怨自己的不顺心不如意,上天待我不薄!我应知足,惜福,感恩!我更感到了能坐在教室里上课,能有一次进修机会,是多么地弥足珍贵!当年我们手捧录取通知书的时的五味杂陈,当年我们坐在教室里学习时的百感交集,是十八九岁的少男少女大学生们根本无法体会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大”学生格外地刻苦,格外地用功。教室里,阅览室,校园树阴下,宿舍床头旁,我们抓紧一切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醉如痴地听讲,如饥似渴地读书,如切如磋地探讨。有的同学在主攻专业之外,还自学英语,有的同学还打算在拿到本科文凭之后,继续考研深造,更有的同学挤出时间坚持搞文学创作……或许是有着站过讲台的亲身经历吧,我们不光学知识,我们也特别留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老师也似乎少了些高高在上的尊严,多了些推心置腹的平等。我们最喜欢和老师探讨争论,几乎让老师在课间不得休息。记得有一次,几个同学围着教古典文学的老师争辩一个问题,七嘴八舌,言辞激烈,焦老师,那位慈眉善目和气温良的老头,用手抹了抹稀疏花白的头发,慢声细语地说:哎一哎一哎一,大家不要用大批判的口气嘛!大家笑了,老师也笑了。还记得一次,历史课后,午饭时间已过很久,老师是从西大请来的一位教授,被同学们围在讲桌旁不得脱身,他一边解答着同学们的提问,一边撸起袖子看表,最后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咱们有问题下节课再讨论。主要是……主要是……每次拖延时间太长,西大派车来接的司机同志很不高兴!
哦,还有教现代文学的沙老师,清癯,消瘦,讲鲁迅,讲郭沫若,犀利而深刻。教语法逻辑的李老师,富态,温和,不徐不疾,把枯燥繁琐的知识梳理得清清楚楚。讲写作的是冯老师,高大挺拔,头发向后背着,梳得一丝不苟,讲起课来居高临下,大有傲视一切的大将风度。讲先秦两汉的就是焦老师,还记得第一节课跟我们讲诗歌起源时先生写在黑板上的几句短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每节课前,在班长的起立声中,面对全班同学的恭敬肃立,老头总是忙不迭地弯腰回礼,一边伸直右手做向下按之势,一副受宠若惊担受不起的样子。魏晋南北朝文学由张老师讲授,后来每当我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会想起先生所作的《西洲曲与荷塘月色之比较》。唐宋文学是高老师吧,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豪放派的豪放,婉约派的婉约——先生带我们徜徉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山路,使我们陶醉在诗词之美的享受中。元明清文学由申老师讲授,先生记性了得,教材内容了然于胸,一节课不看教案一眼,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还有教现代文学的戴老师,是不是姓戴呢?我不敢肯定。但莫名其妙的,想起他我就会想起《雨巷》来,或许他就是姓戴,和戴望舒同姓。还有教外国文学的李老师,提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名字死长又拗口的人物,就跟提起他家亲属一样顺溜熟悉。哦哦,还有两位女老师,一位是郭老师,娇小,文静,在我们这些大龄学生面前,似乎有些腼腆胆怯,总是低声细语,垂眉顺眼。另一位好像是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吧,口齿伶俐,表达利落,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咄咄锐气。她讲曹禺的《原野》,給我印象很深。对了,还有我们的系党支部书记笑容可掬的杨老师,还有一度也当过班主任的漂亮的刘老师,还有……当然了,最忘不了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那时满头黑发,腰挺背直。给我们讲现代汉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讲理论,更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列举众多实例。做我们的班主任尽职尽责,周到细心,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不光要管学习,还要关心大家的生活起居。甚至家庭生活的困难,个人思想情感上的困惑纠结,我们都要找老师倾诉咨询。当我们这种成年人的班主任,事多,事杂,老师更不易!
哦,教育学院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他们那渊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谆谆的教诲,殷殷的嘱托,让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今天,在这里,我们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向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向曾经教过我们的所有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同时也向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远在天国的老师,表示深深的缅怀和悼念!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
山高水长,日月辉煌,师德永存,师恩难忘!
两年的进修生活,也让我们结识了来自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同事朋友。我们和睦相处,团结融洽,我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书互传阅,问题共探讨。多少次课堂辩论,思想交锋;多少次校园漫步,倾心交流;多少次宿舍卧谈,深夜不眠;多少次打趣玩笑,嬉戏谐谑。由互不相识到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忘不了学院联欢会上,我班的乐器演奏,为借乐器大家四处问寻;忘不了体操比赛前,体育委员带领大家紧张训练,生活委员为我们借来了整套运动服装;忘不了越野赛排球赛时,参赛同学的奋力拼搏,拉拉队的加油呐喊;忘不了体育课上,学练太极拳太极剑的比比划划,别小看这一招一式的训练,如今我参加老年健身锻炼,靠的还是当年的这点基础呢!当然,也忘不了临毕业前我们的山东之行:我们登临泰山之巅,徜徉大明湖畔,拜谒孔林孔府,放眼大海波澜……
两年的进修生活,让我们从繁忙紧张的教学工作中稍得喘息,也得以暂时摆脱家中琐事的缠绕,片刻忘记眼前一地鸡毛的苟且。两年的进修生活,让我们稍有闲暇去憧憬一下诗和远方,多多少少品尝了大学生活的浪漫,补上了青春芳华该有的一抹亮色。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更觉同学亲,更惜同窗情,也为没能前来聚会的同学感到遗憾,更为未免走得急了一点先我们而去的几位同学深感痛惜!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安息!
当然了,我们的大学生活,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的小青年的。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时的我们,大都年在而立上下。即使班上的几位小兄弟,恐怕也都娶妻成家了吧。比起一般的愣头小子黄毛丫头大学生,我们少了一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少了一分天真,多了几分深沉;少了一分洒脱,多了几分牵挂;少了一分轻快,多了几分重负。我们中的许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有家室,有拖累。天寒想起了家中的父母,农忙想起了地里的庄稼,应付自己的考试,操心着孩子的成绩,面对着眼前城市的万点灯火,想念着远在他方自己的家。记得那年中秋,班上有同学唱起了《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学院,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在教育学院把书念,你在家乡耕种着农田,我在灯下刻苦钻研。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一张文凭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毋庸讳言,当初我们许多人,就是冲着这张文凭来的。我们原本都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单位的骨干,家庭的支柱。进修,是为了充电,为了提高,为了更进一步,为了更上层楼。进修的确也给我们带来了实惠好处:职称评定,工资调整,岗位晋升,工作调动,以至孩子入学,家属农转非……两年进修,一张文凭,使我们的人生多了一块基石,加了一级台阶,增了实力,充了底气!当然了,除了这些世俗的需求,两年的进修,更使我们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涵养了心性,提高了素质。今天回想起来,我们怎能不感念那两年进修生活,怎能不感谢陕西教育学院!
同学们,三十二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再相逢,已是花甲古稀,白发苍苍。虽说是师长在上,我们不敢言老,儿孙在下,我们不能言老,人生苦短,我们不愿言老,有志未遂,我们不甘言老,然而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比起三十二年前,我们毕竟老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如同窖藏了多年的老酒,积淀尘封了多年的同窗情谊更深厚,更强烈,更浓郁,更醇美,更真切,更感人!三十二年来,我们彼此不曾忘记,但由于种原因,我们分别得太久太久,我们联系得太少太少,我们中的许多人,一度几乎是音讯全无。记得谁给我的安塞老乡汪占营的毕业留言是:唱起了信天游就想起了你!然而沉浮在茫茫人海碌碌事务中的我们,引吭高歌的时候毕竟不是很多呀!
感谢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感谢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感谢热心的群主群友,感谢为我们这次聚会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老班长和筹备组的同志,感谢在座的各位同学,让我们有了这次难得的聚会,让我们有了一次高唱友谊曲,畅叙同窗情的机会!愿我们以这次聚会为契机,以后多多联系,多多往来,永结同窗师生缘,永续同窗师生情!
最后,祝我们尊敬的赵老师和各位同学,身体健康,生活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许秦凯,女,生于1953年3月。1966年毕业于安塞县真武洞完小,文革期间断断续续在安塞中学读了几年书,1970年春下乡到安塞县谭家营公社郭塔大队,同年秋担任民小教师。1973年转正为公办教师,先后在镰刀湾公社学校、招安公社中学、安塞县一中任教。其间参加陕师大中文专科函授,获大专文凭。1984年秋一一1986年夏在陕西教育学院中文本科班进修,获本科文凭。1986年秋一一1987年春在安塞中学任教。1987年春一一1995年夏在延安中学任教。1995年秋一一2008年夏在西安第六中学任教至退休。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