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派思政课教学的领头人——追思张汉云先生

2025年06月25日 16:33  点击:[]

一、珍爱哲学,终生不移

先生1956年高中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用行动诠释了“一生只干一件事”,干就干到极致,具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热爱哲学,传播哲学,研究哲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契合当代青年的立大志、成大才,登大舞台,干大事业的时代精神,契合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把理想铸进灵魂,把责任扛在肩上。“一生只干一件事”,就要脚踏实地,坚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实践中实现理想抱负,依靠创造性的劳动投入,开拓新天地,争取新业绩,具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执着和坚守。先生在哲学研究领域,首次提出人生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这里处理人与自身关系就是先生的独创。先生培养我们辩证思维,引导我们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改变了我们原来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教育我们正确看待唯心主义,指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最美的花朵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帮助我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先生在讲授“内外因辩证关系”时,分析鸡蛋能够孵出小鸡,但石头无论给予什么条件都无法孵出小鸡,要求我们志存高远,做能够孵出小鸡的鸡蛋,不当石头。先生认为哲学能够起到“思想惊醒”的作用,甘愿做一名“哲学工作者”,体现出对哲学的酷爱,对哲学的喜爱。

二、编写教材,奉献思政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更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先生就是编写教材的人,是编写全国通用教材,连续使用十五年,影响了十五年学生的人。这是我们陕西教育界的骄傲,是陕派思政教育的领头人,是陕派思政课教师的标杆。十五年,全国高二学生朗读者先生的文字,体会着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五年间,全国高二年级的思政课教师,聆听先生对教材的解读,模仿先生开展教学活动,扩大着陕西教育的影响力,成为陕西教育的名片。这种荣誉何等骄傲,1988年原国家教委授予先生“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1993年国务院颁发证书表彰先生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说起先生编写教材,其实早在上大学期间,就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那是1960年5月至9月之间,张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编写《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八人组,作为五名学生成员,张老师担任编写组临时学生团支部书记,根据当时中学政治课没有相对固定的课本的实际,参与编写《哲学常识》教材。张老师说这是他参与教材编写的“剧本”的开端。1987年我们亲眼看到张老师编写教材的经历,斗室之中,忙碌不止,翻阅各种资料,凝练语句,敲入电脑,不停修改,这本教材服务全国师生长达15年之久。张老师编写教材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适合中学生的“口味”,使学生爱学,还能够学懂,更不能变成玄学。

三、潜心教学,影响学生

1961年先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放弃优厚的大城市,自愿来到陕西户县(现更名为鄠邑),从事乡村教学工作。1985年陕西教育学院恢复建校之初,被调到教育学院任教,担任政教系主任和哲学教学工作。1985年起,我在陕西教育学院读书,有幸成为先生的学生,聆听先生分析哲学概念,归纳哲学观点,用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哲学课堂,让我们也带有先生教学的痕迹。注重逻辑推理,注重抽象思维,注重解决问题。我们用先生的教学智慧,从事今天的思政课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真正传承着先生的教学理念。

先生认为教学活动属于认识活动,必须符合认识论基本原理。提出要“用哲学道理指导自己讲哲学课”,“用哲学教哲学”,确定了教学的三条基本原理。。第一条原理就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就是让学生在实践层面上理解哲学。从认识到实践,就是引导学生把哲学思想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第二条原理就是“个性—共性—个性”的认识秩序,就是教学活动必须创设教学情境,提炼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和在分析基础上综合。第三条原理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我们今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解决问题依靠学生。因此,先生在撰写教育论文时,总是把各行各业的学生作为第一读者,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检验是否具有可读性和是否交待清楚。另外,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鱼跃救球”“第一承重力”等概念,都来自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实践。

先生教学注重跨学科融合,注重学科渗透,用丰富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解决哲学教学问题,先生的课件上有物理公司,数学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课堂总是丰富多彩,总是充满智慧和力量,总是新潮时尚综合,具有旺盛的张力和思维含量。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运用物理学“势能、温度、做功、汽化热”等概念,详细分析水从液态质变为气态的过程。如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利用电学原理,认识矛盾斗争和电的流动,两极就是矛盾双方,其力量是不平衡的,既有电势差,这样阴极电子才能向阳极移动,电流在外路上形成循环。

四、大爱无疆,爱生真诚

关心爱护学生是最基本的师德,先生是师德的楷模,人生的典范。对学生不仅精神引领,塑造灵魂,更是物质上无私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得到过先生资金支持的学生很多,有交学费的,有买房买车的,有结婚生子的,与学生的交往是终生的。在先生去世后,一位学生写道“世间少了一个关爱我的人”。先生是许多学生的教师,更是人生的朋友。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先生就是这样的好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是学生成长的指路明灯,对学生一爱就是一辈子。具有高尚的人格,君子的风范,是青年教师尊敬的长者。

2021年疫情好转后,我决定去鄠邑一中看望老师。我驱车到鄠邑县城后,给先生打电话,要定位。二十分钟后,我到达先生家里。就这么短短的二十分钟,让先生惊讶,“你到哪里打的电话,这么快就来啦。”就这个短短的二十分钟,先生给我准备了《我的哲学故事》和丰盛的水果。我们一起谈论哲学教学的话题,讨论教育的困境和解决思路,询问先生每天的生活规律,特别是给我讲了去西藏旅游的快乐……,我看到先生很快乐,特别是第二个系列论文“我的实践,我做主”即将完成,还在酝酿出版全部书稿文集,这种孜孜不倦,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精神,让我永远难忘。

五、教育智慧,受益匪浅

先生给我毕业纪念册中写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教会我们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时,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理论必须符合实际。就这种哲学思想,帮助我解决了很多教学实际问题。

先生特别强调实践出真知,经验是认识的开端,经验也在指导实践。他把人们做事的经验分为“感性经验”“知理经验”“科学经验”。他提出,感性经验属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停留于对做事的粗浅认知,缺少理性思考,只知做事步骤“是什么”,不知其因“为什么”,更不能从内在本质规律解释为什么,它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操作。

知理经验属于理性认识,能够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形式,系统的总结经验,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而再指导实践。行业里的能工巧匠、爱动脑筋的实践操作者,都很重视积累这种经验。

科学经验是比知理经验高级的理性认识,他以专业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解经验,总结经验。科学经验能大大提升我们实践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应该多多积累,切实应用。

先生在把握“矛盾特殊性”时,指出,人生就是干两件事,一是学习,认识具体事物,认识世界。二是做事,改变具体事物,改变世界。学习具体知识是与事物的个性打交道。学习科学理论是与事物的共性打交道,做事是与事物的特殊性打交道,是在共性的指导下认识特殊问题,解决特殊问题。实际工作者需要自觉学习哲学,准确理解精髓,紧紧抓住灵魂,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这里的“精髓”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这里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在普遍中思考特殊,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实质就是在普遍中思考特殊,处理特殊。

先生重视认识论的研究。特别强调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得知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孩子处于幼儿期,这位老师也善于表达善于观察,就通知该老师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变化,从个体发育过程理解认识的来源,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这种行动研究法至今影响着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总之,教育的价值就在孩子的记忆里,先生教我们一阵子,但是影响了我们一辈子。先生是用行动教我们,教会我们智慧,是我们陕西思政课教学领域的骄傲。



作者简介:田建军,1990年毕业于陕西教育学院政教系,现任高新一中实验中学思政课教师,正高级职称,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被授予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和西安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西安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西安市乡村振兴党建指导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外实践导师。

上一条:杨云冰师道如灯:陕西教育学院笔记
下一条:我的陕教院我的中文86

关闭

办公地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德勤楼131办公室   办公电话:029-81530327   联系邮箱:ssyxyh@126.com   版权所有:校友工作办公室 校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