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学校精心组织了以“实践青春梦,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和“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的原则,组建了多支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精准扶贫、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课题研究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百余名青年学子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大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品格,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
重视实践育人 打造第二课堂
形成共识,建立机制。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全面部署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开展安全教育,制定《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须知》。统一为校级重点团队成员购买保险;落实安全管理机制。团委确定专人负责实践期间安全提醒,各团队指导教师负责突发事件预案制定与工作落实。领导重视,深入一线。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党委副书记栾高明出席启动仪式,作重要讲话,并在暑假期间深入一线,慰问实践师生,有力地解决了实际困难,推动了实践工作。
凝聚青春力量 彰显品牌效应
抓时间节点,深入基层,理论宣讲诠释青春担当。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等时间节点,学校组建多支实践团队深入家乡或驻地,通过走访群众、课题调研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管理系“改革开放40周年”实践队深入周至县相关职能部门、脱贫农户、果园生产基地、文化景点等地,通过走访参观、问卷调查、采访座谈等途径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调研报告,助推当地发展进程。在汉中市洋县华阳镇中心小学,政治经济系“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实践队通过组织当地中小学生了解党团历史、学唱爱国主义歌曲等形式,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热情。
结合专业特色,满足实际需求,火热青春助推脱贫攻坚。针对部分实践地留守儿童过多、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不完善等实际情况,学校组织了多支团队围绕教育帮扶、心理辅导、文艺汇演等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教育科学学院结合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优势,依托新疆和静县一小、一中以及暑期文化课堂品牌项目,组建教育帮扶实践队,选拔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和学生在当地为少数民族子女、留守儿童及务工子弟开展国家标准用语推广、课业辅导、心理辅导、亲情陪护等教育帮扶活动。学前教育系实践队、外国语言文学系实践队、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系实践队、数学系实践队等多个实践团队积极与当地乡村幼儿园、中小学对接,充分发挥师范类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教育,切实起到知识“反哺”社会的作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红色文化,用青春锤炼成长信仰。实践团队充分依托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访省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红色文化基因所蕴含的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我校第三期青马班学员代表赴延安参加了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理论课,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到延安大学校史馆、路遥文学馆、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进行了现场学习,并观看中国首部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前往梁家河参观学习。中文系“筑梦马栏”实践队、文化系实践队、学前系“筑梦童年”实践队组织队员赴马栏革命纪念馆、留坝县党建纪念馆、富平习仲勋故居参观学习。实践队员通过亲身体验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沉淀,探索红色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结合之路,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
立体宣传全方位呈现实践育人实效
为传播有温度、有品质、有活力的实践好故事,团委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媒体矩阵发布实践动态,全力做好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工作,坚持受众思维、创新媒体报道视角、挖掘团队典型、全面集体发声,传统宣传渠道与新媒体宣传形成合力,向广大师生呈现了我校实践育人效果。我校实践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被中青网专题报道10余次,中青在线、团省委、地方新闻等主流媒体也连续多次报道了我校实践活动
(供稿:团委、各院系实践团队 撰稿:赵艳 审核:薛腾)